许多同学可能在学习C++的时候,都会感到一定的困惑,继承到底是怎样分配空间的,多态到底是如何完成的,许许多多的问题,必须挖掘到C++底层处理机制,才能搞明白。有许多C程序员也并不认同C++,他们认为C++庞大又迟缓,其更重要的原因是,他们认为“C++是在你的背后做事情”。的确,C++编译器背着程序员做了太多的事情,所以让很多不了解其底层机制的人感到困惑。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,那么这样的困惑就不应该存在,只有了解了底层实现模型,才能写出效率较高的代码,自信心也比较高。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但有趣的例子谈起。有如下的4个类:
class X {};
class Y : public virtual X {};
class Z : public virtual X {};
class A : public Y, public Z {};
上面的4个类中,没有任何一个类里含明显的数据,之间只是表示了继承关系,那么如果我们用sizeof 来测量它们的大小,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呢? 你可能会认为,既然没有任何数据和方法,大小当然为0,而结果肯定会出乎你的意料,即使是class X 的大小也不为0。 在不同的编译器上,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,而在我们现在最常用的VC++编译器上,将得到如下的结果:
sizeof X 的结果是 1 。
sizeof Y 的结果是 4 。
sizeof Z 的结果是 4 。
sizeof A 的结果是 8 。
惊讶吗?那么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?
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。 对于一个空的class,事实上并不是空的,它有一个隐晦的1 byte ,那是被编译器安插进去的一个char 。这使得这个class 的两个对象得以在内存中配置独一无二的地址,这就是为什么 sizeof X 的结果是 1。 那么Y和Z呢,怎么会占用 4 byte ?其实它们的大小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:
1.语言本身所造成的额外负担:当语言支持多态时,就会导致一些额外负担。在派生类中,这个额外负担表现在一个指针上,它是用来指向一个被称作“虚函数列表”的表格。而在VC++编译器上,指针的大小正好是 4 byte 。
2.编译器对于特殊情况所提供的优化处理:在class Y 和 class Z 中,也将带上它们因为继承class X 而带来的 1 byte ,传统上它被放在派生类的固定部分的尾端。而某些编译器(正如我们现在所讨论的VC++编译器)会对空的基类提供特殊的处理,在这个策略下,一个空的基类被视为派生类对象最开头的一部分,也就是说它并没有花费任何额外空间(因为既然有了成员,就不需要原本为了空类而安插一个char了),这样也就节省了这 1 byte 的空间。事实上,如果某个编译器没有提供这种优化处理,你将发现class Y 和 class Z 的大小将是8 byte ,而不仅仅是5 byte 了,原因正如下面第3点所讲。
3.“对齐”(Alignment)机制:在大多数机器上,群聚的结构体大小都会受到alignment的限制,使它们能够更有效率地在内存中被存取。Alignment 就是将数值调整到某数的整数倍。在32位计算机上,通常alignment 为 4 byte(32位),以使总线达到最大的“吞吐量”,在这种情况下,如上面所说,如果 class Y 和class Z 的大小为 5 byte ,那么它们必须填补 3 byte ,最终得到的结果将是 8 byte 。是不是开始感谢VC++编译器幸好有这样的优化机制,使得我们节约了不少内存空间。
关于对齐机制(参考)
“内存对齐”不妨称作“数据结构对齐”,那么这种策略,实际上是透过把握存储单元在存储器中的位置,即“地址”来实现的,所以,也可以被称作“地址对齐”。而地址这个东西,一些高级语言是可以把握的。下面来扯扯:
CPU在访问存储器的时候,有一个“粒度”概念,即CPU在一个操作单位中,只能访问一个单位长度的数据,不可再分割,所谓“粒子性”。- Address Memory Register
- 0 XH -> XH
- 1 XL -> XL
- 2 YH -> YH
- 3 YL -> YL
- 4 ZH
- 5 ZL
- 6 OH
- 7 OL
上图的四个箭头,代表了CPU一次性地在内存中抓取了4个Bytes的数据到寄存器,即这个CPU的“内存访问粒度”是4 Bytes的。
(
关于内存访问粒度:
很多书籍中都讲到内存可以看成一个byte数组我们通过编程语言提供的工具对这个'大数组'中的每个元素进行读写比如在C中我们可以用指针一次读写一个或者更多 个字节,这是我们一般程序员眼中的内存样子。但是从机器角度更具体的说从CPU角度看呢CPU发出的指令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读写内存吗答案是'否'。CPU是按照'块(chunk)'来读写内存的块的大小可以是2bytes, 4bytes, 8bytes, 16bytes甚至是32bytes. 这个CPU访问内存采用的块的大小我们可以称为'内存访问粒度'。
程序员眼中的内存样子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(地址)
CPU眼中的内存样子(以粒度4为例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 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(地址)
)
如果我们让CPU去抓取X这个数据(由XH+XL两个Bytes组成),那么我们就必须让access这一类数据(比如后来的Y、Z、O)的指针始终保持“从地址0开始的2 Bytes对齐”,即指针的取值只能是0、2、4、6。否则,如果让指针不这样对齐,比如取值1开始access的话,那么,就会造成这种状况:- Address Memory Register
- 0 XH
- 1 XL -> XL
- 2 YH -> YH
- 3 YL -> YL
- 4 ZH -> ZH
- 5 ZL
- 6 OH
- 7 OL
这样一来,数据X肯定是抓不完整了,寄存器里原来有2个有效数据,现在只剩了1个有效数据(即数据Y),还有2个无效的数据(X的XL部分和Z的ZH部分)。如此,至少寄存器的利用率就大大折损了。
早期的68000处理器的“内存access粒度”乃是2 Bytes的,如上图所示。该处理器没有有效的处理非对齐地址的机制,而那时候的Mac OS对处理器因非对齐地址而抛出的异常也没有良好的处理机制。所以,当遭遇了上图中的非对齐地址的情况时,用户就不得不去重新启动电脑了。最后,回到高级语言编程的环境中来,再扯扯。当我们在C中构造一个如下的结构的时候:- struct baz {
- char c; // 假设为1个Byte
- int i; // 假设为4个Bytes
- short s; // 假设为2个Bytes
- };
那么,baz类型的一个实例,将在内存中如下放置:
- Address Memory
- 0x0000 c
- 0x0001
- 0x0002
- 0x0003
- 0x0004 i
- 0x0005 i
- 0x0006 i
- 0x0007 i
- 0x0008 s
- 0x0009 s
- 0x000a
- 0x000b
- 0x000c
- …… ……
这样,如果CPU的“内存access粒度”合适的话,那么,CPU抓取每一个成员数据的时候,都可以一次性完成(原理同前所述)。
不过,我们也可以看出,存储器中的一些位置(以Bytes为单位)上没有存放什么“有用的数据”,比如在从0x0001到0x0003这3个Bytes上。所以,在某些“特别珍惜”数据所占空间的场合里面,这个实例的数据就有可能被“打包”,比如在某些网络传输过程中,该实例就有可能这样在数据空间序列中存在:- Address Memory
- 0x0000 c
- 0x0001 i
- 0x0002 i
- 0x0003 i
- 0x0004 i
- 0x0005 s
- 0x0006 s
- 0x0007 牛头
- 0x0008 牛头
- 0x0009 猪面
- …… ……
这时候,数据存在的方式,不再是像之前那样的对齐的,而CPU去access数据的方式有可能还是按存储机构的地址对齐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的意图是获取从0x0001开始的32 bits的数据,即实例的成员i的数据的话,那么,CPU有可能还是从0x0000抓取。如果CPU的“粒度”是4 Bytes,那么,它一次只能抓取到成员i的高3 Bytes的数据,(即从0x0001到0x0003上的,而0x0000上的数据没用),然后再来一次,抓取从0x0004到0x0007上的数据,其中只有0x0004上的数据有用,而从0x0005到0x0007上的成员s和半个牛头都没用。
最后,我们再来看看 class A ,它的大小为什么是 8 byte ?显而易见,它继承了class Y 和class Z ,那么它的大小直接就把 class Y 和class Z 的大小加起来就够了。真有这么简单吗?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已,这是因为之前编译器的优化机制掩盖这里的一些事实。对于没有优化的 class Y 和class Z 来说,他们的大小都是8 byte ,那么继承了它们两个的 class A 将是多大呢?16 byte?如果你有这样的编译器试一下的话,你会发现答案是12 byte 。怎么会是12 byte 呢?记住,一个虚拟继承的基类只会在派生类中存在一份实体,不管它在 class 继承体系中出现了多少次!class A的大小由下面几部分决定:
1. 被大家共享的唯一一个 class X的实体,大小为1 byte。
1.基类class Y 的大小,减去因虚拟继承的基类class X而配置的大小,也就是4 byte 。基类class Z的算法相同,它们加起来就是8 byte 。
3. class A自己的大小,0 byte 。
4.class A 的alignment的大小(如果有的话)。前述三项的总和是9 byte ,那么调整到4 byte的整数倍,也就是12 byte 。
我们前面讨论的VC++编译器得出的结果之所以是8 byte ,是因为 class X 实体的那1 byte被拿掉了,于是额外的3 byte也同样不必了,因此就直接把class Y 和class Z的大小加起来,得到8 byte 。 这个例子看懂了吗?是不是对C++的底层机制开始感兴趣了?那么我们再来举一个同样有趣的例子。 有这样一个类:
class A { private: int a; char b; char c; char d; };
它的大小是多少呢? 如果你有记得我之前提到的alignment机制的话,你应该会猜到它的大小是8 byte 。的确如此,int a占用4 byte ,char b , char c 和char d各占1 byte ,加起来是7 byte ,再加上alignment额外带来的1 byte ,总共是8 byte 。 瞧,就是这么简单,那么现在我们把里面的成员变量换换位置,如下:
class A { private: char d; int a; char b; char c; }; 我们将char d拿到第一个位子,放在int a之前。那么现在你能告诉我class A的大小是多少呢?你肯定不会再猜8 byte了,因为你会觉得这与上面似乎有些不同,但你不能肯定到底是多大。不敢确定的时候就去试试吧,原来是12 byte 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同样的类,只是改变了成员变量的位子,怎么就会多出4 byte的存储空间?其实这一切又是由变量的存储规则造成的。
对于一个类来说,它里面的成员变量(这里单指非静态的成员变量)是按声明的顺序存储在内存空间中的。在第一种的情况中,它们紧紧的排列在一起,除了由于alignment所浪费的1 byte空间外,它们几乎用了最小的存储空间;而在第二种情况中,它们则不是排列得那么紧密了,错误就在于char d ,它一个人就占用了4 byte 。为什么它会占用4 byte呢,其实责任也不全在它,后面的int a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Int 型数据在VC++编译器中正好是占用4 byte的,等于一个alignment量,而这4 byte一定是密不可分的。当char d占用了1 byte后,其后空出了3 byte(对于一个alignment量来说),而一个int型数据不能被拆成3 byte +1byte来存储,那样编译器将无法识别,因此int a只有向后推到下一个alignment的开始,这样char d就独占了4 byte ,中间有3 byte浪费掉了。而后面的char b和char c依旧紧密排列,最后又由于alignment调整2 byte ,整个类的大小就变为了12 byte 。 看了这个例子,是不是该反省以前随意定义成员变量了?如果你要定义一个含3个int型数据和4个char型数据的类,本来最优化的方法只需要16 byte ,而你却随意的定义成如下的样子:
class F{ private: char c1; int i1; char c2; int i2; char c3; int i3; char c4; };
看看结果是什么,这个类竟然要占据28 byte的空间,比刚才整整大了12 byte! 再来看看继承的时候,成员变量是怎样存放的。我们将第2个例子中的class A 改成三层的继承模式,或许我们在做项目中,真的会遇到这样的情况。
class A1{ private: int a; char b; }; class A2: public A1{ private: char c; }; class A3:public A2{ private: char d; };
现在我们来预测一下class A3 的大小,是8 byte吗?不,结果竟是16 byte ,竟然整整多了1倍。这是为什么呢?按照成员变量的排列顺序,int a,char b,char c,char d应该紧密的排列在一起,8 byte没错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这些都是因为继承而造成的。知道“在继承关系中,基类子对象在派生类中会保持原样性”吗?或许这样专业的一句话,你并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,那么听我下面的分析。
在为派生类分配内存空间的时候,都是先为基类分配一块内存空间,而所谓的“原样性”是指基类原本在内存空间中是什么样子,那么它在派生类里分配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。拿这个例子来说,class A1占据了8 byte的空间,其中int a占4 byte ,char b占1 byte ,因alignment而填补3 byte 。对于class A1来说,占据8 byte空间没什么好抱怨的,但是class A2呢?轻率的程序员会认为,class A2只在class A1的基础上增加了唯一一个char c ,那么它应该会和char b绑在一起,占用原本用来填补空间的1 byte ,于是class A2的大小是8 byte,其中2 byte用于填补空间。然而事实上,char c是被放在填补空间所用的3 byte之后,因为在class A2中分配的class A1应该完全保持原样,于是class A2的大小变成12 byte ,而不是8 byte了,其中有6 byte浪费在填补空间上。相同的道理使得class A3 的大小是16 byte ,其中9 byte用于填补空间。 那么也许你会问,既然“原样性”会造成这样多的空间浪费,那么编译器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?其实这样做是有它的必要的。我们考虑下面这种情况: A1* pA1=new A1(); A1* pA2=new A2(); *pA1=*pA2; 我们定义了两个A1型指针,一个指向A1对象,一个指向A2对象。现在我们执行一个默认的复制操作(复制一个个的成员变量),那么这样一个操作应该是把pA2所指的对象的A1那部分完全复制到pA1所指的对象里。假设编译器不遵循“原样性”,而是将派生类的成员和基类的成员捆绑在一起存放,去填补空间,那么这样的操作变会产生问题了。A1和A2都占8 byte ,pA2会将其所指的8 byte空间里的内容全部复制给pA1所指的对象,那么pA1所指的对象本来只有2个数据,3 byte的填补空间,而复制后却变成了3个数据,2 byte的填补空间了,对于char c ,我们并不想把它复制过来的。这样完全破坏了原语意,而这样引起的bug几乎是无法察觉的。
转自